2010年2月22日 星期一

再給我一天


以下是Mitch Albom 作品 《再給我一天 / For One More Day》封底的一段文章:

我們做孩子的人總是這樣。
把得到的愛視為當然,而渴望把尚未得到的部分都填滿。
已擁有的,我們不夠在乎。
要等到失去了,才會懂得「遺憾」這兩個字。
而且我們苛求。對於已經得到的愛,我們還要得到更多。
然而,關於失落,我們卻又可能太過認真,因為我們以為圓滿才是正常。

我們對家的要求太多,以致於沒有看見:
父母已經用了他們所知道的、所能做到的、最好的方式在愛。
面對父母,我們看見自己的得到與失去,卻很少思索他們的處境。
我們做孩子的人總是這樣。

我不知道你會在這個故事裡想起誰。
不知道你讀過它後會不會用新的眼光看待你的家。
不過,我很想先告訴你:
「家,不是講道理的地方,而是講感情的地方。」
那是我父親說過的話。
我父親這麼說,我就這麼相信。
家,不需要你講道理。
只需要你理解,接受,然後,愛。


閱讀過這本書,很喜歡。

我不懂得推薦別人看書,但我覺得如果你讀過《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 和《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不仿也讀讀此書吧。尤其是我們這些年紀,青春期的反叛過去,成熟卻又未曾來到的大小孩。

我看過了《奇幻逆緣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我覺得其實每一個人最終年老時都會像Benjamin變成小朋友:慢慢變得小氣、撒嬌、越來越不講道理,像是青春期甚至是孩童的性格。行為嘛,慢慢不懂得走路要坐在輪子上被別人推,不再懂得自己照顧自己,被動的偏食起來,更要別人餵。從前父母對作為小孩的你所做的事,長大後的你要為年老的父母重覆一次。

所以,別到最後才要求再給你們一天相處的日子,趁機會還在,愛你的家人吧。

2009年12月12日 星期六

是你不相信我們支持而已


不足兩個月內,大家第二次見証香港大球場所有門票售罄的盛況。

本來想打的是香港大球場坐爆,但大家從電視、現場所見,還有不少的空位吉了。是購了門票的人沒有入場,還是足總早早送出去的門票,落在沒打算進場的人身上?(後註:據蘋果日報報導,是東亞運公司把門票送出,及馬會大量購入門票轉贈中學)

有足總的人賽後大聲說,呼籲球迷支持香港足球,把眼睛離開外國的球星。其實他說的話,我們一直都知道。

回家打開電腦,有網民說,由大球場回家後,情緒依然高漲,連每個星期追看的英超都不想看了。

香港看足球的人一定不止一兩千。為何入座率這樣低?這問題由足總自己答吧。有多少人會花五十或一百元到老遠的大球場看一場連街場水準也不如的賽事?如果你有實力有成績的話,不用呼籲,球迷是會自動自覺進場的。

有誰喜歡不支持自己地方的足球?外國打比戰的激烈不就是這個原因嗎?

我們球迷也是人,沒有那麼神聖。去支持自己的足球,不是你搞到一團糟我們仍然死死地跟隨。那是愚愛。紐卡素上季打到一團糟、AC出售卡卡,球迷也會抗議。我們也有理智,也有自己的立場。

連CCTVB新聞時段都播出感性的報導,你可以說我們香港人不支持嗎?

足總?

從來不覺得那些機構的所謂使命是什麼一回事,但今天看看足總的,你會笑:

"推動及發展香港足球 , 包括職業足球 , 青少年足球以及業餘足球 , 從而提高香港足球的形象和世界排名為香港市民提高質素的足球賽事 , 令足球成為香港最受歡迎的體育運動."

可笑吧,還是期待來年港職聯上馬,由獨立的聯賽委員會負責管理,至少也有一番新氣象吧。

最後,我想以伍家謙早前的一篇文章《香港足球,爭氣吧!》,總結我們球迷的無奈。

香港人不是不支持香港足球,只是香港足總不相信,所以頹搞而已。

2009年12月10日 星期四

再一次坐爆大球場吧




香港打入東亞運動會足球項目決賽 - 香港 v 日本

平日罵香港足球沒有前途的你,今個星期六下午五時,入大球場支持香港隊吧。不論勝負,今次已經是歷史性的一刻。

票價由最高的一百到最便宜的優惠票二十五。雙料娛樂、支持本土、競賽意義,這場波,比南華對科威特SC更值得看。

繼We are South China之後,終於到We are Hong Kong了。

購票須知

2009年12月9日 星期三

顔強眼中的英超帝國




很多人都搞不清英超是什麼的一回事,以為只是改個名字,由甲組聯賽到超級聯賽,名字強了而已。這可不是獎門人,由超級無敵到宇宙無敵這種文字上的改變,背後的是希斯堡慘劇及英格蘭球壇比現今意大利更低沉的景況。

要知道英超甚至英格蘭球壇的歷史及發展,我推介此書 - 《金球—顔強眼中的英超帝國》。英超近年的強大,令此書更值得我們閱讀。

初次接觸顏強的名字,是他的另一本著作你永遠不會獨行——英國足球地理。發掘到此書時已經出版了數年,資料已經不合時。但當時仍然被其充實的內容吸引,絕對是了解英國足球文化的啟蒙讀物。尤其在香港,一直只有那些由圖片主導的足球讀物,沒有分析、沒有知識。在香港最好的足球刊物是內地出版的《足球週刊》。香港人看球賽,會選擇英文旁述,因為連講波的都不懂足球。

書中有總結中有一句話:「我們只看球,我們不踢球。我們只看電視足球,我們不看真實足球。這恐怕就是英國足球和中國足球的區別。」我想告訴作者,這句話套用在香港更切合。

話時話,我本《你永遠不會獨行》不見了。

2009年11月19日 星期四

開始嗅到聖誕味

拍自手機 19/11/2009 尖沙咀海港城)

在街上走,涼風輕輕吹到,悄然鑽進大家的衣襟時,真的感到很冷。不知道怎的,有一種聖誕節的味道。可能冷了,對可以令人窩心溫暖的東西都特別敏感,簡單如一個微笑、一條頸巾、一杯熱朱古力。街上的人越多,我就覺得越有聖誕味。聖誕味是什麼?我不知道怎形容,反至知道的就是知道。

友人短訊問我,現在只有十一月,聖什麼誕?在現今的消費文化下,一個海港只有一個的那個商場,十一月中商場外的怖置已經完成得八八九九了。雖然今天是平日,但仍有很多人特意來拍照,設置好腳架,跟家人或另一半留下合照,很溫暖。

每一個香港人都應該來過這個商場跟致親拍過照。寒冷的天氣下,總會勾起某個時候回憶中的一些溫暖的感覺。即使身體很冷,但心中一點也不。

友人的博客寫上,「一個人在天冷的日子, 未知何故身影是特別單薄; 穿起了厚重的衣服, 在夕陽下那一團黑色的影子卻又叫人好覺沉重. 你舉頭看天, 茫茫天地, 悠悠長空; 此時此地此刻此間, 心中或爆發, 或浮出一道裂縫, 就叫寂寞. 」。是嘛?單單因此而感到寂寞太沉重的話,這樣盼望著的就只是《無底洞》中所指,「喜歡的只是 愛情的臉孔 」。受周遭環境的影響,此刻希望得到的,並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聖誕節嘛,全城在慶祝時,你我同樣都可感染到。正如今天,我也做了遊客的攝影師。



Nothingtodo Xanga:http://nothingtodoxnervos.xanga.com/716744066/item/
無底洞:http://www.youtube.com/watch?v=mgieSaZy-pg

2009年11月18日 星期三

網上的足球精華


再見了,Soccerpulse.com,一個全世界球迷最愛的足球片段網站。

Soccerpulse.com是一個社區。網站以討論區的型式運作,各位球迷把自己錄製或其他地方找到的檔案放上連結,與其他網民分享。在Web 2.0的時代,討論區的型式加快了網站的速度,也提供了更多的樣式。

先不論版權問題,這類網站的確是球迷的恩物。本人最喜歡看的英超足球精華節目Match of the day,在香港沒得看,只有在這些網站才找到。從Soccerpulse.com,我也認識了Soccer AM這足球花邊節目。也知道,香港的所謂足球節目,跟外國的沒得比。

聯賽盃第三圈的賽事,沒有直播也沒有精華,要看也只有看外國製作的。多年前英超的經典比賽,當年連寬頻也沒有,看回精華只有買官方的DVD那兩三分鐘,但外國有經典回顧。這些片段,在香港沒得看呀。

所有的足球賽,不論是英超西甲,或是國家隊比賽,甚至是球會季前熱身賽或是朗拿度朋友隊對施丹朋友隊的友誼賽,其精華比段及賽後訪問均可以在Soccerpulse.cm上找到。

不過,因為營運資金問題,Soccerpulse.com在零九年十月六日關了。幸好,網民的力量強大,現在已經有版面接近的代替品。

沒有安裝收費電視,又忍受不了網上串流電視的質素吧。看看這些賽後的精華也不賴。

Goodbye SoccerPulse:http://www.youtube.com/watch?v=wTN5Cs8RHgQ
Wikipedia:http://en.wikipedia.org/wiki/Soccerpulse
Tiki-Taka:http://www.tiki-taka.org/forums/

2009年11月15日 星期日

初嘗林奕華作品



題目是:男人與女人之戰爭與和平,所以整套舞台劇用不少時間指出兩性不同而帶來的戰爭。藉著兩位節目主持人的對抗,強調兩性價值觀和著眼點不同。過了大約一半的時候,才帶出宣傳詞中「男人將變回男孩,女人將成為男人,愛情,將從地球上消失。」這個充滿時代感的見解。最後,兩位主角因為一位他們比喻為未來故事中的小朋友的出現,變得軟化,出現和平。

場刊中提及,林奕華準備劇本時看了很多關於兩性不同、男女關係的書籍。他用了三小時來演出這一套劇,我想他應該不是單單是要做一個這些書的摘要或總結。正如他在一則訪問中提到,這個題材「不應該只停留在小情小趣的層面,而應該回到一個有人文關懷的地方。」他雖然「從男女關係入手,仍是要講人、人與社會,以及人的孤獨。最後,仍然是那個問題:為甚麼我們不快樂? 」

如果想單純的看男女之間的關係,我建議各位選擇歐錦棠主演的《死佬日記》 。

很想讚揚場刊的各篇文章,特別是鄒文森先生寫的《戰爭的開始與結束》,十分到題。另外,劇中很多笑位,很配合香港的即食文化。

香港文匯報訪問:http://paper.wenweipo.com/2009/10/25/YC0910250001.htm
死佬日記:http://www.caveman.com.hk/